陕西省大荔:阳村古镇好村风
风雨沧桑渭水边,河涨河塌只等闲。
惯看中条华岳事,渭阳古镇几千年。
阳村全名“渭阳乡”,阳者,山之南,水之北也,阳村因雄居渭水之北沙苑之南而得名。古城门上曾有对联日:“渭水泱泱润黄土,阳光灿灿映金沙”。形象的说明了渭阳村的地理环境特征。
阳村城乃一古堡,她座东面西,呈长方形,其形似船,故西东之建取“顺流”之意,其西南角有一高地,村人于此登高望远。四周有宽厚高大的土城墙,城墙高约30多米,上宽约二三米,周长约6000米,城墙上筑有垛墙,东门与西门上建有城楼,城门间建有炮台,供战时攻守之用。城墙外壁每隔百米筑有与城墙等高的帮墙,起稳固城墙的作用。
阳村城设有七个城门,除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外,西城墙上还设有西南门和西北门两个小门,而东门则有大小相同的门两个,所以,阳村城有大大小小的城门七个,可见城之宏阔。
城东南角与西北角设有角楼,东南西北,对角线一样遥遥相望。特别是城东南角的角楼,气势宏伟,结构精美,堪与西安城的角楼相媲美。
西城墙上开设的三个城门,中间的正门雄伟高大,城门用老槐木做成,上面用铁皮包裹,密密麻麻、整齐有序地钉着几千个铁钉,铁皮上镂有各种图案,有秦琼、敬德门神造像,还有龙、狮、虎的造型,精雕细刻,巧夺天工。门内北侧有一小小圆洞,供看守城门的人居住。
西正门北又设有一门,人称“西小门”(即西北门),上边建有魁星楼。
东门与西门东西相对,两门大小、装饰、材质完全相同。正东门南约300米处,设有一门,人称“东南门”,奇怪的是,这个“东南门”大小竟与东门相同。其上有一角楼。门里面有一高大的石照壁,照壁两旁各有一只巨大的石狮,后面就是气势庄严的祖师庙。
东城门外,向东、向南、向东北各有一条大道。
城墙的东南角上建有一座亭子,属砖木结构,设计与建筑精美而气派,人称“将军楼”。是阳村人为纪念钦差大臣多隆阿而修建的。直到六十年代后期,人们仍能看到昔日将军楼的十筑台基。
城的北门,却在偏东方位安设,人称“北小门”(即北门)。
阳村地域较大,东面与仁义村接壤,东北面与拜家村连畔,南隔渭河与华阴的义和村相望。1964年前,渭河南岸有阳村大量的耕地。(如今与华阴以渭河为界)。西面与陈村相邻,西北为沙质地带,与小元村的马家、北丁村的老庄相接,北面与官池、帖家为邻。总面积约八平方公里。
阳村城的东西正街。街上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村里每月都有古会,后来又设每月逢二、八日为集,古会加集市,因此,阳村古镇成为附近村民的物质交易中心。
由于城墙坚固,街道完整,人口众多,地理位置居中,因而大荔县沙苑以南的区乡政权,历来皆设立于此。解放前的渭阳乡政府,就设在正街的“多公祠”里,县办高级小学就设在老爷庙里。东起拜家,西至苏村“缠沙”一带的学子,都来渭阳古镇求学。
因此,旧时的阳村,是当时沙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解放前,民国政府实行保甲制,全村分为八个社区,分别是东社、西社、雷社、卢社、南社、北庭社,双并社,西李社,拥有一千一百多户人家,五六千口人,是当时大荔县的第二大村。
1956年后,三门峡库区建立,阳村属于库区之一,部分人西迁宁夏,其余人家皆向北迁移,分为三个村庄:东阳,西阳,北阳。昔日古老的阳村城消失了。
阳村人永远怀念那千年的古城,那消失了的阳村。
点赞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