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观村地处澄城东南25公里的铁镰山之上,乳罗山之下。东距寺前镇2.5公里。
相传很早在柳树巷,居住着七户人家,分为三户,四户两个家族,均为韩氏。后来迁至平原现村址。故有"先有柳树巷,后有西观村"之说。
一 .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据《澄城县地名志》载:西观村南宋年间建村,因处午西寺(观)之西而得名。《澄城县志》载:澄城县行政区划金为6乡,名称同宋,辖64... .寺前里、仁义里、西观里...."
"清设东西南北4乡,辖40里,南乡10里:白龙、白其、新其、伏龙、遵教、寺前、仁义、西观、怀仁、先进"。
据镶于姑姑庵门墙石碑记载:"唯大金国,同州澄城县嘉泉乡遵教里创修,奕应候庙露台记……时大定乙未(1175年)岁林鍾月中休后五日乡贡进士壬天佑记''
由此可见,西观村起源于金代以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人物 韩一良(1580一1639)字象儒,号有怀。明户部给事中。先授陈留知县,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古称有莘之野,以穷困闻名于世。他首重稼穑,作有(劝农歌),同时兴办学校,修孔子祠,推行教化。有诗赞云;‘’花城循吏廉平少,二百年来无此官‘’。崇祯皇帝赐‘'清白世家'’匾额一块,孔雀兰底色,金色楷书,古朴圆浑,可叹文革被毀。西观村东南有其陵园,竖有墓碑,面积7亩,解放后陵园夷平。详见【明史】(韩一良传)。其长子继武,明末殉难,崇祀忠烈祠。可谓一门两忠臣,文武父子兵。
韩亚熊 字侯,号少溪,生于紇乾隆49年(1784)科拔贡生,恩科举人,恩科联捷进士,钦点即用知县,皇清诰授奉政大夫,晋赠朝议大夫,先后任山东临邑,沂水县,荣成知县,因绩大功高加二级后调郯城,修邑城,筑河堤,防水患,治盗贼,不及四载,民各安业,耕歌霁野,政声赫然。提升胶州知州,查烟禁毒,兴办教育,惩恶除奸。病回故里,救济饥饿,周济贫民,传为佳话。同时于咸丰元年(1851)编修(澄城县志),共30卷,30万字。
有史记载举人,武举人,进士7名,知县等其它职位7名。(详见澄城县志)。
民国时期 ,韩百祥曾毕业于黄埔军校,并获蒋中正授于战剑一把。
解放后,50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14名,其中:韩德柱毕业于清华大学。60年代,大中专毕业生10名,其中:韩天喜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王守徳毕业于西安冶金学院。70年代以后更是人才层出不穷,名校名门不计其数,在不同岗位,为国奉献。众多的能人,乡贤活跃服务在乡间。
西观村只所以人才辈出,与西观人重视文化和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观村原学校设立于大十字路南,何时建校不详。原有的校门两侧为八字型,顶上中间为半圆型,上刻有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图案。两侧高墙出檐凸台,下镶刻"西学共提倡教育仍依韩黎派,观台多毓秀英才远接太平乡"一幅对联。此楹联为藏头(西观二字)式,辛亥革命后提倡学习西方文化,韩黎指唐代文学家韩愈。西观村曾属太平乡。清代澄城县录取秀才定额17人,前几名多为西观人。
二、古迹颇丰,文化灿烂 。
共有古迹:八庙、一寺、一庵、一楼、一洞、一院、一城。其中:现存1、娘娘庙一处,初建无考,重修至今己220余年。2014年由二队韩西明等人发启重修,次年10月峻工开光。正如村民所说''新建的娘娘庙就是好,它成了咱村的一大宝。近看就像法门寺,远瞧就如大雁塔,夜晚好像把钟楼搬到咱西观家''!洞內重塑神像,外墙包新,塔尖重显,流光彩绕,十分壮观。前后各三洞,正面为石头送子娘娘,西为关圣帝君,东为华佗像,背面中为观音神,东为地母神,西为孔圣人。毎年正月十九为娘娘庙过三天古会,现过1一2天。''文革''中被中断,改革开放后,由四队重新开始,恢复了原有的传统古会。会期曾有秦腔助兴,商贾云集。锣鼓队,旌旗队,列队来到相互竞技,锣鼓声震耳欲聋,旌旗蔽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自四八面的赴会者数以万计,少妇到庙内虔诚地磕头求子,投入钱币,领回一个系有红绸的红铜钱,(现为布娃娃)如得贵子,次年要回拜谢恩。
2、韩氏大庙:西观村韩族家庙坐落在城北门外,老后巷前之间。西边是老后巷通往城内的必经之路,东边紧邻月牙型涝池。因韩一良回乡探亲、祭祖,在此饮马,便称为韩一良饮马的月牙池,曾被列为西观八景之一。北边顺着涝池向南是塬上韩南、北庄,通往寺前镇赶集跟会的大路。可谓大道环绕,水润祖庙,实乃风水宝地也!
家庙即儒教为祖先立的庙,属于中国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韩一良(1580一一1630)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户科给事中。作为村中最大的京官,才准可建一庙宇。应该说韩族家庙始建于他为官的那个年代中,并在庙东边取土打墙用土,挖成涝池。传说村中曾流落了一块韩一良书写的韩族(氏)家(族)庙的牌匾,此匾后被贩卖到河北,实为遗憾!
庙门与城门正对,一眼可直视村中,佑护着全村安康和韩氏后裔兴旺发达。台阶、台阶沿和山墙均用石条、石块铺垫。庙门台阶下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安放在庙门两侧。两个高大的青石旗杆矗立天空,华表大放光彩。石座墩厚、柱圆粗长、石斗见方、石顶秀美,精雕细刻,十分壮观,大气庄重,具有皇家风范。顺台阶步入前厅,中间为通道,两侧为厢房,墙壁曾有祥云等彩绘。后殿是祭祀先祖的场所,墙上悬挂神轴,轴前摆桌祭物,庄严肃穆。
每年冬至、在城内十字口搭台唱戏,面对大庙神轴祭祀先祖。神轴高一丈,宽十幅,自始祖而下七世脉系,八世以下分各祠堂,当年毕业学生身着新装,与村民见面,无尚荣幸,并承担次年大庙祭祖打扫清除卫生,悬挂神轴,写贴春联等祭祀筹备活动。彰显了韩族崇文尚德,育人养才的优良族风。不愧被誉为:"下了醍醐坡,西观的秀才比驴多"的之说。正月初一,韩族父老云集大庙庭院,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举行祭奠仪式,并相互拜年问好,恭贺新春之喜。
解放后,随着破除封建迷信和废除宗教、宗族活动的禁止,家庙祭祖活动从此而消失。也慢慢地变的失落了!那时候,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库短缺,借用各村的大庙大房作为粮库。家庙上殿曾储存保管过国家收购的小麦。在一次车水马龙的交粮热潮中,西边的旗杆不幸被一辆马车撞破裂缝,随后便由六队的铁匠李顶山(三娃),打了几道铁条,进行了加扣紧固,仍经得起风吹雨打,不失当年风姿。以后不存放粮食,曾作过一队一时的农具保管室。七十年代,因村中创办企业,学校迁入城东扩建,将家庙拆除,砖木被移添在新的建筑物上。旗杆、石斗、石条等物件散落在民间,石狮不知去向!从此,家庙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杂草丛生,垃圾堆积,令人惋惜!尽管2016年重修了家庙,硬化了广场,但因资金等方面的原由,比起原有的家庙,相差甚远!
3、西观古城墙:创修时间不详,清同治八年重修,横长竖短长方型城廓,开城门四孔,拱型砖石结构,安装双道城门,铁板铆钉,坚实壮美。城门拱顶外面镶有石刻横额,东、西、南、北城门分别题为''紫气东来'',,''西望瑶池'',''乳罗在望'',唯有南城门顶外面题''迎巽膽华'',里面题''岚眺'',南门偏东南,城门顶部建有城楼,登楼远眺,向东南远望,可一览华山。四门相连,全城贯通。现南北墙已毁,东西城尚有部分残墙,北门洞存半。1948年1O月5日,西北野战军与城内玩敌激战数时,南门被炸,攻城成功,6日解放,被全国早解放了一年。北门外民国24年重修的城门洞保存完好。
4、午西寺:地处娘娘庙以东。因地处南北流水,埝垄及大路构成的''午''字以西而得名。正门三间廊房,金刚把门。进门后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钟楼挂有数十吨铸铁巨钟,造型宏美,工艺精良,铸有文字图案,声传数里,解放后被毁。正中有土地庙,(内有韩湘子塑像)两侧为大殿,内坐佛像多尊。后为窑洞,中央是千手金身大佛,西侧三面窑洞为和尚道人居室。寺中有柏抱槐树一棵。柏槐两树,并根同长,树身浑为一体,叶枝各异,寺中一景。
5、姑姑庵:居午西寺北端。正门悬挂''响应韩山"匾额,迎面为戏楼,庭院花墙园门洞顶镶有"露台遗迹'',传说为明代书画家、礼部侍郎董其昌所书,庭院古树成荫。绿草铺地,天旱时仍绿草葱郁,清晨露珠晶莹(西观八景之一),面对三座庙宇,东为救廊庙(内有''八义图"之韩厥与孤儿木雕塑像,坐在轿内),西为老君庙(内为太上老君像),中为关圣帝庙(有关公塑像)。关圣庙正面高悬''浩气参天匾额,庙前两侧各有石狮一尊,附有铁旗杆。据《三义神会献关圣帝庙旗杆碑记》''·····自乾隆壬辰年(1772年)前东社联合输资,今在庙前铸铁旗杆一对,重二千五百斤''····嘉庆十年岁次丁卯(1807年)完工。"每逢古历六月初六、七月廾一日演戏祭神乞雨,众人簇拥踏桥而过,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并有药王庙、三官庙、观音庙、财神庙多处。还有悬路板、马鞍桥、月牙池、韩氏祖坟、进士陵、芦苇塘、曲水倒流、石牌坊等遗址。
西观村地势依山向川,地貌多变,名胜景观遍,不仅有‘'八景'’之说,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九日 会期间,娘娘庙前悬挂八个灯笼,每灯题诗一句,绘有图画,赞其一景,诗曰;露台遗迹草不干,月池祖庙紧相连,午西寺中柏抱槐,圣贤神楼空中悬,片石灵神真灵验,在碣内有一重天,逆水倒流包村院,无影城楼在东南。而且家戏、锣鼓也是 闻名遐迩的。六十年代后期村上的宣传队曾代表县上参加了渭南地区民兵先进代表会文化调演,被授予:乌兰牧骑式的宣传队,名噪一时,十分活跃。锣鼓风格独特,韵味十足,双大圆不少村子都学着西观的谱敲,县志并有专门记载。六十年代全县召开万人大会,西观锣鼓曾代表寺前公社参加表演。村上专门让六队的铁匠打了二十多杆三眼枪(铳)助阵,鼓手锣队统一穿黄裤子,白衬衫,头绑白毛巾,队伍整齐,场面宏大,威风八面,轰动县城,令人震憾!
6、原有姊妹槐,七棵,亦称七姊妺槐,树干粗大,五人系手可环抱树身,枝叶茂盛,其中东北角一棵,传说山西一富豪家的水瓮里有树影晃动,从山西寻找到此地,将树买下,并在树干上钉铁板为证,八十年代后期因树身空杇而焚,十为可惜。现尚存一棵,在城东村部內,树龄估计在千年上下之间,实属珍稀。
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解放后,西观人在党和政协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成立互助组,建立农业合作社,以及以后生产大队和村委会,一直都处在全公社(乡、镇)的前列,人民生活处于上等水平。五十代末,村里建起了卫生所、开设了药铺房、办起了商店、安装了锅拖机磨面,榨花。特别是卫生方面工作突出,成效显著,巷子里用砖铺了巷道,修建了人行道,十字路口修了一座高塔。后因生产队死牲口和出行不便拆除。村里修建了一个澡堂,十字口西北的一处公共厕所都是自动踏板封坑盖池。家家户户厕所加盖密封。公共食堂和家里的案板饭桌全部使用了安蝇罩。成为陕西省卫生工作的一面红旗,出席了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群英会,受到了国家、省、县的表彰奖励,并誉为"东有(山西)太阳村,西有(陕西)西观村的美称。并制作成沙盘模型供外地学习参观。
1985年冬,村上组织了64人到礼泉参观学习种植苹果。回来后第一年就栽了480亩,逐步发展到一千多亩,高峰期达到了二千多亩,年产苹果一千多万斤,产值三、四百万,年缴农林特产税30多万,居全镇之首,比当时的善化乡全乡还缴的多。连年村上出现了苹果万元户,单产冒尖户,好多家都上了十万元。一时学红喜,看乐民,问凱凯成为务苹果的一种风尚。栽什么树,打什么药,剪树环割,二队的人成了全村管树务果的风向标。因务果而兴,卖果而富成了西观人的骄傲。不少的家庭盖起了小楼房,换了电视,买了冰葙,添了摩托车,购置了音响,提前实现了电气化。家有二亩园,送媳妇都不要钱了,成了西观人自豪的资本!外村卖卤肉、卖凉粉等小吃和小商贩,天天围着西观村的大巷小院子转,生意特别红火,交易十分活跃。四队的天海、胜利、三队的社文在家里开起了羊肉馆和饭店,天天顾客盈门,夜夜灯火通明。包子、油条、豆腐脑、麻花等小吃也应运而生,西观人开始享受着苹果带来了的''新生活''和"夜生活'',开始走向了小康。然而,一些人因受小农经济的影响,缺乏科学管理。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之过渡消费。个别人一度曾出现了住洋楼,点洋蜡,把苹果种成贫果的现象。把一个好端端的产业,毁在急功近利和不注重品质上。痛定思痛,西观人大部分走出去打工挣钱,一部分人仍守土一方,换上了早熟苹果,栽上了蜜桃酥梨、务上核桃冬枣,成为名负其实的杂果之乡。加之西北山上的项目建设,满山月季红,遍地牡丹艳。真是早(枣)春二月花,桃李(梨)满天下,四季花果飘香,常年车水马龙,杂果远销八方。呈现出一幅美丽如春,四季如画,丰收喜悦的人文自然景象!
西观是一座古城,因为它古老,有千年的历史见证;西观是一座名城,因为它有韩一良而出名;西观是一座文城,因为它与先祖文秀一脉相承,后辈更‘'文'’更‘’秀‘'。(文秀系韩族西观先祖)西观是一座新城,因为它慢慢变的苍老 ,更需要西观儿女乘改革的春风,获得新生。把他打造成一个人文西观,绿色西观,发展西观,美丽西观,旅游西观,富强西观的新西观。成为永远忘不掉的乡愁和讲不完的故事!